* 報導:台師大台文所博士生邱比特;攝影:徐觴

繼台灣文學體制化二十年的議題研討,「2017台文青年論壇」的第二個議題——「台文專業與影視產業」台北場於4月8日下午2時在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本場論壇由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邱貴芬主持,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允元、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與談。

論壇首先由本會秘書長張俐璇教授致歡迎詞、說明學會的成立宗旨,並邀請系列論壇合辦單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教授致詞。他指出,台文館的任務之一,即是協助、支持台灣文學相關活動的辦理;更何況此一系列論壇別具意義——為台灣文學當前困境及突破之道、青年世代的未來等議題,具體匯聚青年世代台文人的心聲、經驗與實踐方法,摹出台灣文學的前景。除此之外,廖振富館長更鼓勵青年世代的台文人,當以樂觀態度期待及參與台灣文學的將來發展。

接續廖館長的鼓勵,本會理事長林淇瀁教授接著說道,台文青年論壇的辦理,是台灣文學學會成立之後的第一個系列活動,用意在於聆聽青年世代的意見——並非由師長一輩來指點,而是直接由青年世代上場述講台灣文學的可能路向,並將這些議題公開化。集合眾台灣文學系所與相關民間單位而成立的台灣文學學會,其要務則是盡最大可能去介入或解決若干現存的問題。林淇瀁理事長認為:「所有進入台文領域的年輕學子和學者,必將比我們這個世代更有智慧、更有能力,開創出台灣文學在台灣社會正常化的環境。」

主持人邱貴芬教授表示,台灣文學經過多年的積累,此際正是該思考台灣文學的未來走向。她指出,台灣高等教育體制早期所設立的文學科系,目的在於培育學術教學與研究的人才,因此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多以論文及其研究方法的訓練為主。新世紀以來,由於影音媒體與數位技術的發展,文學傳播媒介也應運遷變。而這塊領域,也會是台文系所師生可能參與、發展的產業空間——比如近年所出版的文學作家紀錄片、文學作品改編之影視產品,以及數位博物館的建置等,多有佳作。榮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1930年代「風車詩社」追溯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展現影視魅力,便是很好的例子。

與談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允元先生以《日曜日式散步者》為例,分享擔任「文學顧問」參與籌製的經驗。他說,風車詩社是自己正在進行的學位論文研究主題,接受紀錄片導演的提問,也讓自己產生新的問題意識。不同於劇情片的熱鬧,籌拍紀錄片也像是電影領域的研究工作。陳允元先生說,自己與導演因此像是「一起做研究」。除了紀錄片獲有好評,陳允元先生也在工作過程中,編成《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行人出版社,2016)套書,使1930年代風車詩社詩人作品也跟著電影議題被更多人看到。他指出,原先乏人關注的日治時期風車詩社開始被提及、被討論,讓他覺得相當振奮。

 

陳允元先生認為,《日曜日式散步者》提供了兩個不同的入口,讓文學圈的讀者與電影圈的觀眾,分別進入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的世界。藉由影視產業,包括後續的圖書出版,正是台文人對於當前消費文化的介入,有助推促台灣文學的普及。關於媒介的跨界,陳允元先生直道:「不要讓自己正在做的事成為終點。」換言之,吾等正進行著的台灣文學研究,應被放進當前文化生產的一個環節。他發現,文學界時常把影視改編當成宣傳的媒介,而非一項獨立的藝術;電影界也只把文學當成借題的素材,而非一種「專業」。當台灣文學的專業發揮具體的應用,讓更多人對台灣文學產生好奇、意識到其必要,我們的機會自然益多。他期許,台灣文學能夠藉由媒介形式的轉化、跨界的合作與串聯,在學院以及目前尚無法真正進入的中等、初等教育體制之外,將與台灣閱聽人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而台文出身者也更積極地推進台文議題的公共化、深刻化,深耕培養台灣文史的理解者與需求者,健全台文相關的「生產鏈/產業鏈」、進而使台文的發展「正常化」。

與談人、前衛出版社鄭清鴻主編以若干反思性的觀察向台文專業與影視產業議題提出詰問。他指出,影視產業在知識與技術上亦有其專業訓練,身為影視圈外的台文人,勢必無法直接進入該產業,我們首先可以進行的,或許是:跨界合作——除了讓台文專業成為「必要」,而非只是被動的需要,以及偶然的尋取,成為提供知識的資源,台文人更可以提供學術論述予產業及官方。同時,我們也將以我們的消費口味,回過頭去影響跨界過來的人與產業。

鄭清鴻主編亦言,影視與新媒體的嘗試及經營,是師長一輩較為缺少的經驗。因此,除了在院校系所內進行學術探究,在學術範圍外,我們也應關懷眼前社會,以及尋求政府資源。近年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層出,在平面出版產業方面,便可能以台灣文學呼應運動,推出例如「台灣反抗文學讀本」,讓台灣文學「回到」各種運動中,重新產生意義,成為各式運動在精神、文化,甚至是策略上的資產。至於尋求政府資源方面,則可取資文化部近來推廣的「跨域合創」、「文化路徑」與「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授權」等發展方向,讓台灣文學介入各項產業,建立跟各領域的關係,久之便會成為一種需求。多數人文學科在就業市場上往往缺乏與生活實踐的結合,然台灣文學並非如此。台灣文學的內涵在於,注重現實社會的變動及其與知識生產的關係。

論壇尾聲,現場聽眾迴響熱烈。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生趙文豪以近期參與的紀錄片行銷工作經驗為例,分享政府部門獎、補助資源利用的經驗。除了對於台文專業的關懷,亦有影視產業的研究者與業界人士發言提醒,在台文與影視合作之際,導演本位也是一不可不考量的因素。

此外,本會理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主任林巾力教授發言呼應。她首先肯定台文青年論壇的意義,指出此論壇呈現了台文圈內的世代及其焦慮——不同於師長一輩致力於台灣文學在國家體制內的建設茁壯,青年世代更憂心的則是:台文系所如何重新跟社會連結,並且進入業界。其次,林巾力教授也提出以下問題:以當前的知識傳播、技術條件與產業需求作為考量,台灣文學系所在課程的設計與安排上是否有調整的必要?

本會理事、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蔡造珉教授也提出其觀察。他認為文學作品在推展成為影視文本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約略有三:其一,就材料端而言,作品題材是否有趣?對此問題,蔡造珉教授認為或可從武俠、推理題材文學作品為始,吸引閱聽觀眾的興趣。其次,影像製作端是否掌握作品趣味,並成功將之呈現出來?他認為《紫色大稻埕》的影視作品便是一例。其三,作品的歷史背景是否已經被閱聽大眾所熟悉?他指出,教科書意識形態向來受中國歷史充塞,因此中國宮廷劇的歷史背景往往容易讓人理解。因此,發展台灣文學影視化,也必須同時在台灣文史知識方面加以推廣。

活動最末,邱貴芬教授綜述其觀察。她認為,對於台灣影視產業近年的台灣文學轉向——不論是借取題材或是明意為台灣發聲,確實已引領更多讀(觀)者向台灣文學投以眼光、進行挖掘,應該給予肯定與掌聲,也希望影視產業與台灣文學能有更多的對話。除此之外,台文學界歷來便有不少數位資源的建構工程——例如透過「台灣文學大典」(http://twlit.blogspot.tw/) 網路平台可以連結逾三十位作家的主題網站,不僅提供讀者見覽台灣文學發展的軌跡,其中的作者生平、作品檢讀與研究論述等,也資有心進一步閱讀、外譯、影視化的各界人士取用及宣傳。

同此論題,台南場將於29日下午2點在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由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教授呂興昌主持,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王萬睿、戲劇與音樂創作者陳南宏參與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