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台師大台文所博士生邱比特;攝影:徐觴

本會舉辦之「2017台文青年論壇」首場於今(11)日下午2點在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館會議廳舉行。本月主題為「台灣文學體制化20年」,台北場由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萬益教授主持,賴和文教基金會周馥儀執行長、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成員林運鴻博士參與對談。

論壇首先由本會秘書長張俐璇教授致歡迎詞、說明此系列論壇的宗旨與論題,並邀請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教授致詞,他對台灣文學館能與本會合辦此一重要論壇表示欣慰,期勉本會持續以繼,為台灣文學的發揚和推動努力以赴,並表示台文館將繼續給予必要的支持。本會理事長林淇瀁教授致詞指出,台灣文學學會的任務,即是為台灣文學發聲。這次為期3個月的論壇活動,每個月討論一個主題,分別在台北教育大學與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行,讓南北兩地的文學思維及論述能夠互相對話。

自1997年國內第一所「台灣文學系」在真理大學成立,至今已有20年。論壇主持人、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萬益教授認為,台灣文學的體制化、學科化、正常化,仍未竟完成。台灣文學的體制化成果,僅限於大學校院,並未迄及中學以下的國民教育階段。此外,與「台灣史」學科化的發展相較,台灣文學亦未「獨立」學科化——國家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內設有台灣史研究所,卻無台灣文學研究所。凡此種種,使台灣文學的定位不明,甚至使得學生對此無知,是為正常化之未完成。

與談人之一、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成員林運鴻博士指出,台灣文學體制化之後,台灣文學學科的公共產出反而銳減。較之鄉土文學運動時期,當前台灣文學反而有自公共領域退出的現象。他認為,這樣的狀況或許與前行學者為了維持台灣文學存在於體制內的正當性有關——花費許多時間達成傑出的學術表現,以及高等教育評鑑作業。相較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約自2010年起,隨著台灣社會漸漲的公民意識與新媒體氣氛,陸續推出人文學科主題的公共部落格,例如:「巷仔口社會學」(http://twstreetcorner.org/ )、「菜市場政治學」(http://whogovernstw.org/ )、「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 )與「公醫時代」(http://pubmedtw.blogspot.tw/ )等,在推銷學科知識,乃至出版銷售方面,都有顯著的成長。林運鴻博士直道,台灣文學近年的困境與其公共化與普及化之不足有關。當前的台灣文學缺乏介入公民社會、讓社會大眾熟悉的積極作為。換言之,台灣文學的發展,應培養台文本位的公共知識分子,及其自覺、思考及推動此學科如何在當前消費社會中,證明自己的趣味和深度,成為一個面向社會甚至消費市場的學科——使學院以外的一般讀者也能覺得有趣、有價值,甚至覺得精彩而成為消費慣習。

賴和文教基金會周馥儀執行長回顧台灣文學甫進入學術體制時,最大的特色便是來自民間、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多元的活力。她接著以文學館舍的文化產業經驗為例指出,從研究、典藏工作,到推廣教育,文學家的紀念館舍可以結合台文系所學生的課程所學與研究專業,而相關工作的參與,則相當依賴作家文本的深讀、解讀與呈現。緣此,周馥儀執行長認為,台灣文學的報導及展示工作,其中的設計與影像製作只是技術層次,可以尋求跨領域的合作;真正的核心根脈則是文學文本的解讀,以及作家作品能夠與當前社會對話的議題之掌握。

論壇主持人陳萬益教授復次綜述,台灣文學除了與台灣話(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密切相關,其「文學」的意義隨著時代改變。當前文學生態有所遷變,顯者如文學副刊篇幅的驟縮,文學科系所受到的影響自不待言。進入體制後的台灣文學,在研讀文學理論與各種關鍵詞;揭舉跨語、跨國、跨界的教學與研究之際,台灣文學「本身」的核心所在更是不能忽略,必須把台灣文學的「看家本領」紮實學好,方能求有仰望和出路。

論壇尾聲,多位與會人士先後發言,或分享台灣文學於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及心得,或提問策勵台灣文學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比例。其中,本會理事、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蔡造珉教授也將該系的產學合作經驗分享與眾。他認為,比起其他學科,文學的出路一逕艱困。既然台文系所以外的人群對此不瞭解,那麼不如我們主動出擊——真理大學台文系推動之產學合作計畫,已與逾三十家企業合作有產業實習課程,透過暑期實習,主動將學生推向影視、電視台、報社等台文相關產業,使雙方能有機會提早接觸,作為未來出路之鏈結。

同此論題,台南場將於25日下午2點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由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詩人林梵)主持,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呂美親、香港嶺南大學哲學博士楊傑銘參與對談。 更多現場照片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pg/form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