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秦得參:談賴和文學作品改編戲劇
講者:陳南宏(《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編劇兼製作人)
與談:王萬睿(國立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助理教授)
主持:楊智景(國立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副教授)
日期:2019年3月27日 16:00-18:00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
紀錄:許瑋庭(國立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碩二生)
與導演樓一安合作製拍《台北歌手》的金鐘獎製片人陳南宏,在2019年推出電視劇新作《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改編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一桿稱仔》、《前進》、《豐作》、《蛇先生》、《浪漫外紀》等五部經典作品,以秦得參這個角色貫串全劇,用喜劇、嘲弄的風格,表現《一桿稱仔》中所述,台灣在日本統治下,人民被欺壓卻又莫可奈何的悲哀。
陳南宏在本次演講即以其電視劇新作《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為例,分享該劇作的創作構思、與賴和作品的關聯為何,說明台灣文學如何轉化為元素,實際應用於戲劇製作中,並肯定台灣文學的價值。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以秦得參、秦得隆這對兄弟為主要角色,映射的是賴和《前進》一作中,一對意見不同卻同樣於暗途覓尋光明的兄弟。《前進》的寫作背景係於1920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時,自日留學歸鄉的台灣知識分子認為唯有知識才能救台,進而展開一連串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推廣,面對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統治,1926年文學因時勢而分裂為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兩派主張,《前進》在黑暗中行進嶇途、尋求前路光明的兩兄弟,即是由此而化。
《前進》提出一個有趣的悖論問題:「人在一片黑暗中如何找到方向?」賴和於其文表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即在殖民統治的黑暗裡,「唯有不斷嘗試才能知曉光的方向」,此即陳南宏在其劇作《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所欲呈現的精神。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的故事主要改編自《一桿稱仔》,然而細探原作人物秦得參在殺人的動機,若欲改編,其戲劇張力是不足的;因此,《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加入其他素材製造更多的衝突與動機,如兄長秦得隆的角色。
秦得隆作為秦得參的兄長,係該劇於《一桿稱仔》的故事基礎上所創造的虛構人物,他留學日本因失手殺人潛逃回台,是位浪漫溫和又正直的知識分子,相信能以請願運動改變殖民政府的統治態度。秦得隆的弟弟秦得參,作為貫串本劇的角色,也是《一桿稱仔》主角秦得參的「同名者」,其性格與其兄大相逕庭,是一個為了生存而迎合世俗、投殖民者所好的人,以陳南宏的話來形容,秦得參就是「只想賺大錢、一隻打不死的蟑螂」。《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的兩兄弟性格不同、對比強烈,卻巧妙地與《前進》呈現的生存意識相互投映。
但無論是《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的秦得參,抑或《一桿稱仔》的秦得參,他們在故事末皆以殺人為擇,控訴用盡方法求全生存卻難以言說的無奈與悲哀,只是《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添加更多衝突,增加了戲劇張力。
在賴和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對小人物的處理相當細膩,常以諷刺手法述寫,如《蛇先生》這篇相當嘲諷的作品。思考到「荒謬」作為文學的主題,讓陳南宏決定以諷刺、喜劇式的方式,作為《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的風格。
從《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一劇可見台灣文學的應用與轉化,陳南宏認為台灣文學不僅限文學的研究,而是能成為投入不同領域時,相較他人更深的、與台灣的連結,以及建立於文學基礎上的專業與創意;無論是《台北歌手》抑或《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陳南宏都用精彩作品呈現了其對台灣文學的肯定,並且挖掘台灣文學應用的可能性,甚至作為拋磚引玉的先聲。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2019年4月8日起
每周一至四晚上10點 客家電視台
發佈留言